查看原文
其他

取消终身教授制度,启动全员“末位淘汰”,值得?

来源:学术桥整理自机器之心、知乎、湖北省人社厅、中国教育报、刘庆生科学网博客、中国科学报等


最近,高校教职,是越来越卷了。


日前,据报道,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 Carl DiSalvo 的一条推文引起了学术圈的热议。


“昨天,教务长办公室的人阐述了佐治亚理工学院新的任期后审查程序。我们所知道的任期制度(即终身教授制度),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已经消失了。”

据称,佐治亚理工学院将使用李克特量表按照五个方面进行年度审查,如果任何方面有 1 分或 2 分的结果,教职员工就会进入“观察期”,面临着被解雇的风险。



这一事件并不能算是新闻,早在2021年10月,美国乔治亚州立董事会对高校终身教授评价系统进行的投票中,就已经提到,可能赋予校方因终身教授工作表现不佳而将其解聘的权力。任职于佐治亚州公共机构的终身教职工如果连续两次在年度考核中不达标,且未能达到纠错标准,将可能被解聘。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


没错,如果翻译成中文特色的表述,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2021年底,湖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有几乎相同含义的规定:

“要健全聘期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周期,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完善职称和岗位等级退出机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更有的高校,早已落实了这一行动:


2020年底,威海职业学院的第五聘期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在校内外引起震动:1名教授、4名副教授因为业绩处于同级竞聘岗位末尾被降级低聘。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退休教授刘庆生的一篇科学网博文中,他如此评价“职称退步”制度:“这种制度与一些管理部门不断推崇的荣誉称号人才工程‘异曲同工’,它们共同营造出我国学术界的‘名利场’,给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增添了无穷的诱惑与压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李锋亮表态更为直接:“如果长聘教师还需要科研考核,那么长聘与否又有什么意义?”


对于广大高校教师而言,评上职称,尤其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铁饭碗”的教授职称,已经十分不易。


知乎用户@科研民工甲 表示:就算是有帽子回来的,也有可能是副教授职称,想把副字去了估计也得拼搏几年了吧。


另一位知乎用户@明月几时有 则表示:有博士学位,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著作有论文,论文级别非常高,专业领域a区,想评副高或者是正高,不知道5年到10年能不能评上。


知乎用户@一页 更加无奈:10篇EI及以上文章,横纵向科研基本都在200w+每年教学96学时及以上。只是副教授。成为副教授,之前所有项目及论文成果全部清0。


但毕竟,职称就是银子,更影响未来的课题申请,现在更是可能关系到保不住饭碗的危机。所以高校教师们为了通过任期考核,不得不忙于“短平快”“容易出成果”的短期研究。










“教授终身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给已经拥有一定学术能力的教授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够自由地进行科研探索。”


对科研成果达不到标准的长聘教师在职称等方面降级,是为了防止一些教师在获长聘后会懈怠下来。但成为教授之后,高校教师真的会“变懒”吗?


让我们来看看教师们真实的反馈:


知乎用户@车水笼


985高校,刚上教授,37岁,来回答下我个人站位的思考。


1.评教授之前,一门心思申请国家级项目,发顶尖学术论文。

2.之前,横向项目大的不接,因为费时间和精力,且对学术无任何帮助;别人公司想挂我做技术顾问都不会答应,怕影响在单位声誉,让人觉得荒废主业专门去挣钱了。

3.省级人才头衔已拿完,国家级基本无望,年龄也很尴尬,因此评上职称后一直也在思考是否还要一门心思学术路走到底。

4.初步设想是:匀出部分精力,多做一些可落地的应用技术,并积极推进转化。仅依靠名下研究生肯定不行,必要时肯定会拉一些投资或者成立初创公司,以便快速推进和转化。

毕竟退休还有很长时间,需要新的目标来获得成就感了。

知乎用户@满地打滚搞科研

末流985理工科专业,19年一步到位评的教授,半年之后过的28岁生日,应该算的上是比较年轻。一晃两年多时间过去,三十出头了,一直在忙忙叨叨建设实验室,培养学生,推进项目和论文。

最近半年有略微放松一些,一方面是实验室差不多步入正轨了,希望能更好的平衡家庭和工作,和老婆一起陪娃的时间多一些; 另一方面是发现胆红素总是偏高,虽然只高了一点点,但不敢太拼去肝了,怕把身体搞出来问题。

对未来工作的目标大概就是,好好培养跟自己打交道的本科生,和跟自己读研读博的学生,让他们青春不虚度,有所成长,同时以我有限的人生经历为他们做一些咨询指导,让他们少踩一些坑少走一些弯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一起做一些有意义有意思有影响力的工作出来,在学术圈刷刷脸,让四海八荒的小伙伴们哇塞一下,最好不过了。至于说拓展人类认识边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自觉不是天才没那个能力,日常基操灌水,大作都是偶然,努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时结合兴趣去开展工作。

知乎用户@乌木威喂威恩威乌

刚评上教授,cns也都发够了,国自然重点也拿了不少,爱惜自己羽毛,不愿意接横向项目,手下几个弟子也都拿到了自己的帽子,我挺欣慰。其中一个已经是国内某211高校的院长,比我大不了多少,感觉长江有望,自己一生过得很充实。

你要问我最终目标是什么,暂时没有想过,单纯热爱科研吧,诺贝尔和院士都不是我的目标(不过我虽不是中科院院士,但去年刚评上MNAS),所以尽可能在我退休前给国家培养人才吧,毕竟还有56年退休,人生大有可为。

知乎用户@王霖玮

我导师99年评上的教授,现在已经快60了,依旧奋斗在科研攻关第一线上,他的终极目标是

为国铸就“海防长城”

这么看来,大多数的学者,即使评上了终身教职,仍然在科研或者教学上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当然,也有一些教师表示,拿到职称之后希望能休养身体,陪伴家人,或者发展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

但是,为了可能存在的那部分“偷懒”的终身教师,就把所有的教师都像拉磨的驴子一样套上绳索挥起鞭子,动辄以降低工资、职称等相威胁,究竟值得吗?

欢迎您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责编:Christina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投稿被认定抄袭后果有多严重?期刊主页公示2年!

全球首个!985研究生,一作发Natu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